男, 1964年10月生,安徽省太湖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史方向学术带头人,研究生课程责任教授,历史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国学研究院副院长。
一、学习经历:1985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200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史学家瞿林东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二、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侧重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遗产等。
三、主要学术兼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评估评审专家,博士后基金会评审专家,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荆楚文化研究会理事,朱子研究会理事。
四、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史撰修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研究》。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并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经史关系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编纂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范畴研究》等。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A)类项目《中国古代腐败与反腐败研究》,中央电视台10集文献政论片《中国古代反腐败》的主要撰稿人。
五、主要学术影响:近些年来在中国古代腐败与反腐败研究方面的成果其成果受到较广泛的社会关注,参加撰写的《中国历史上腐败与反腐》受到中纪委和各级地方纪委的高度重视。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办的《检察日报》连续发表其关于中国古代反腐败的系列专题文章,产生了很广泛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应《北京日报》之约,在《北京日报》理论版发表理论文章《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历史文化遗产》,该文被各大媒体转载。
六、主要学术著作:近些年来出版的学术专著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与学术初探》,《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与政治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世说新语》导读,《速读资治通鉴》,《速读二十四史》,《众妙之门——道家的生存哲学》,《逍遥天地——庄子与人生智慧》,《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第四章),《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第六章)等。
七、近些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孔颜乐处三重人生境界及其现代启示》,《中国德育》2016年6月。(CSSCI)
2、《社会转型与史学变革》,《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CSSCI)
3、《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史关系的理论特征》,《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6年卷.(CSSCI)
4、《三大问题制约中国古代彻底反腐》,《记者观察》2015年第3期。
5、《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经验教训》,《是与非》2016年第1期。
6、《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历史文化遗产》,《新史识》,北京出版集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
7、《靡之者甚众,天下何以不危》,《今参考》2015年第4期。
8、《中国传统史学实录范畴的经学取向》,《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CSSCI)
9、《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文化遗产》,《北京日报》2014年12月1日。
10、《史学家视界下的中国古代反贪腐史》,《检察日报》2014年6月27日至11月27日
11、《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与史学的互动及其特点》,《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8期。(CSSCI)
12、《门阀政治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的撰修》,《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9月。(CSSCI)
13、《环境意识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
14、《九头鸟的文化意义及其现代价值研究》,《荆楚文化与湖北旅游》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15、《人文信息学论纲》,《信息智能与逻辑》,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8。
16、《戴名世史识刍议》,《桐城派研究》新华出版社2010年。
17、《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文化反思与价值构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18、《关于易中天现象的若干思考》,《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19、《干宝〈晋纪〉的史学价值》,《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成立30周年纪念集》,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9月。(CSSCI)
20、《魏书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光明日报》(理论版·史学)2008年1月20日,第7版。
21、《环境意识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历史学》(复印报刊资料)2008年第3期。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经世特点》,《史学史研究》2008年第2期。(CSSCI)
23、《学术 精神的回归与研究范式的转换》,《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CSSCI)
24、《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经世特点》,《历史学》(复印报刊资料)2008年第9期。
25、《魏书序纪的史学意义》,《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3月。
26、《晋纪总论的史学价值》,《史学月刊》2007年第8期。(CSSCI)
27、《史学传统的现代转换的必要性及期实现途径》,《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CSSCI)
28、《宋代讲史与史学的社会化》,《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6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CSSCI)
29、《略论历史主观图景的意义转换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0、《环境意识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研究》2007年第12期。(CSSCI)
31、《略论主观历史图景的主观创造性》,《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32、《汉晋之间史论的发展及其风格》,《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CSSCI)
33、《戴名世的历史评论浅议》,《安徽史学》2006年第6期。(CSSCI)
34、《习凿齿史学思想初探》,《汉水文化研究》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6年1月。
35、《戴名世历史评论浅议》,《桐城派研究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5月
36、《史学与政治关系的合理维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CSSCI)。
37、《干宝〈晋纪〉的史学价值》,《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4辑)华中师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CSSCI)
38、《〈魏书〉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
39、《四库全收的历史命运》,《光明日报》(理论版·史学)2004年3月30日,第3版
40、《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撰述与现实政治》,《南都学坛》2004年第1期。
41、《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撰述中的名教观念》,《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2、《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的时代特点》,《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CSSCI)
43、《〈史论〉与戴名世的史学理论观》,《安徽文献研究集刊》,黄山书社2004年12月。
44、《北朝谱学与北朝政治》,《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CSSCI)
45、《南朝谱学与政治》,《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CSSCI)
46、《南朝的谱学与政治》,《光明日报》(理论版·史学),2002年7月16日。
47、《史学与政治关系的再认识》,《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CSSCI)
48、《康熙帝与〈明史〉》,《求是学刊》2002年第1期。(CSSCI)
49、《白寿彝先生历史教育思想再认识》,《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1期。(CSSCI)
50、《史学活动与社会结合的意义》,《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3期。(CSSCI)
51、《史学在秦汉政治活动中的作用》,《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CSSCI)
52、《美国公共历史学教育评析》,《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CSSCI)
53、《史学活动与社会结合的意义》——读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26卷)。(CSSCI)
54、《孟子在唐宋时期社会的文化地位的变化》,《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第3期,总第33期(秋之卷。(CSSCI)
55、《历史上的尊孟与非孟思潮》,《文史知识》(文史百题)2001年第12期。
56、《历史上的尊孟与非孟思潮》,《中国文化月刊》2001年第11期。
57、《论戴名世的史学思想》,《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8、《质文替变论:司马迁变的理论内核》,《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59、《彤管本义初探》,《东方丛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CSSCI)
60、《史学有裨治道》,《学习时报》2001年10月1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