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3日下午,历史研究所“国故新知”系列讲座第八期举办,主题为“拙政园和它的主人:兼论艺术史的研究方法”,由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中文及历史学系助理教授李蕴诗教授主讲。历史所夏增民老师、朱冶老师、陈文龙老师,武汉大学郑静老师以及本院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在讲座中,李蕴诗教授先是介绍了艺术史研究中的鉴赏学(connoisseurship)、形式学(formalistic)的风格分析方法和图像内容分析方法(iconography and iconology),以及包括女性主义(feminism)、东方主义(orientalism)、精神分析学(psychoanalysis)、符号学(semiotics)等在内的社会历史方法(socio-historical approach)。随后,李蕴诗教授带领大家鉴赏和分析了明代画家仇英的名作《园居图》,向大家介绍了这幅名作的手卷大小,以及与挂卷的区别;并解释道,在研究艺术作品时,首先要通过直观观赏的方法,去获取艺术作品中的表面信息。仇英这幅作品问世时,称作《园居图》,意即当时拙政园一名还未正式出现。
《园居图》为拙政园园主王献臣托仇英完成。王献臣是拙政园的第一位园主,也是一位明代的还乡御史,他仕途不顺,隐退苏州,于1513至1517年间修建了拙政园。《同治苏州府志》中记载:“嘉靖中,王御史献臣因大宏寺废地营别墅。”可知拙政园的原园址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隅,东抵娄门,北及齐门。目前苏州的拙政园也已不是从前的拙政园。拙政园的第二位园主是王献臣之子,在他手中,拙政园被赌输予里中人徐佳,徐氏一族五世为园主,后售予陈之遴。其后,吴三桂之婿短暂拥有该园,后收归清廷作苏松常道署,官署裁撤后渐散为民居。
拙政园的名声大噪与文征明的画作《拙政园图》有分不开的联系。在16-17世纪的苏州,纪念山水画(commemorative landscape paintings)十分盛行,私人建筑成为主人身份的重要标识,许多园林主人都拥有与园林相关的别号与艺术作品,人们对园林的欣赏由私人建筑外的山水移至建筑内的景致,在这种背景之下,与王家私交甚笃的文征明便受王献臣之托,绘制了《拙政园图》。
文征明曾在1533年和1551年两度作《拙政园图》,前者共计31页,是为王献臣所绘;文征明在图册中展现了诗画书三绝,将景点描述、诗歌、画作内容皆与历史中的名士相连,将王献臣的社会地位、兴趣、志向、个人经历等融于作品当中,赞誉了王献臣的归隐之举。后者8页,是为王献臣之子所绘,这8页是分别抽取了1533年图册中的八景:繁香坞、小沧浪、湘筠坞、芭蕉槛、钓?、来禽囿、玉泉及槐幄。
讲座最后,李蕴诗教授总结道,可以看出,拙政园的声名远扬实际是王献臣一手推动的结果,他作为园林主人,托仇英和文征明为拙政园作画,从而提高了拙政园的艺术地位和名声,因此在研究艺术作品时,要注重将时代背景、艺术创作背景与艺术作品本身相结合,才能更为全面地看待它们。
(撰稿:马子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