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捷,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2016级在读硕士,于2018年4月20日起在孝感市孝昌县王店镇藕塘小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扶贫支教。
“我有一种被需要感”
4月20日,王燕捷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来到了藕塘小学。初到藕塘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灰色的水泥地和红色的教室门,教学楼前立着几棵葱郁的树。随后王燕捷接到了校长的热情接待,孝昌一直是精准扶贫的重镇,孝昌县的王店镇由于经济落后、地理位置又偏僻,教学资源一直很匮乏,尤其师资力量这方面,一直都是亟待解决的短板问题。王燕捷的到来,无疑给藕塘小学的小朋友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王燕捷在藕塘小学旁观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体育课,偏僻的藕塘小学周围没有大型商店、汹涌人流,也没有大城市里宽阔的马路和喧嚣的汽车声,安静的水泥操场中,只有孩子们奔跑和嬉笑的声音。
“有几个同学很喜欢我讲课”
经过了两三天的适应和学习之后,王燕捷改了一次同学们的卷子,然后正式走上了梦寐以求的讲台。他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细心地将卷子上的知识点标上了页码,以便能给学生们仔细地分析错误的原因和做题的思路。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一直与他互动,下课后还对他反馈道:“王老师,我觉得您是真正在讲课,不只是念答案而已,也不会因为我们错了题就骂我们。”
小孩的话语童真又质朴,包含着他们的一片真心和对知识的渴求。在和他们的互动和相处中,王燕捷感到,只要能看到大家的成长,无论再辛苦的备课都是值得的。虽然他们目前还只是一株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幼苗,但有了千万扶贫人的浇灌,他们以后也会像教室门前的大树一样挺拔。
“这里感觉多是留守儿童”
不知不觉已经来到藕塘小学一周了,这天下午,王燕捷的任务是给全校还没有关注学校公众号的家长打电话,需要打的电话有四五十个,一下午的电话打下来,王燕捷感到自己都快不认识数字了。但是这次努力的收效甚微,因为这些电话不是空号、停机,就是爷爷奶奶接的电话,表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
巨大的留守儿童占比,几乎是每个偏远地区学校的常态,他们不仅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王燕捷打完电话后心想,在这种背景之下,作为与他们相处时间最长的角色,老师除了要给予他们知识的养分,也不能少了关心和陪伴。
在问道王燕捷这一周以来的感想时,他回答道:“这里的条件当然比不上武汉,但是学校的学习条件还是不错的,同学们还有简单的实验室和画室。这里的人也很淳朴好客,我刚来的时候不会做饭,周末放假了,学校的书记来帮忙做饭、教我做饭。这里对于人才、对于好教师的渴望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们国家倡导精准扶贫,我想教育扶贫也是很重要的一块。于我个人的发展而言,教师是我一直以来梦想的职业,在这里的这几天,也确实又重新唤醒了我内心的理想与追求。”
虽然王燕捷在孝昌的短期支教会有结束的一天,但这段不一样的经历一定早已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在宽广的祖国大地上,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奉献热血的地方,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应该承担起自己应有的使命,有自己应有的作为,像王燕捷一样,把青春与支教相结合,在奉献中寻找初心,砥砺前行。
(撰稿:马子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