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份的博士生入学考试中,我考取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生。现在把自己的备考、考试经历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立志考博的同学有所帮助。
考博是一场实力与勇气的较量,因为博士生入学考试是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学科素养的考察。这就要求考生在硕士期间就打下一定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勤于读书、勤于写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初试和复试中展现自己的专业实力。
就备考来说,确定目标院校、导师以及与导师沟通交流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果能在考前与导师取得联系,并知晓招生人数、招录比等信息,将会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
其次,虽然说平时的学习很重要,但考前的系统复习也必不可少。就英语来说,应该重视基础、多做真题,特别是对英语底子不好的同学来说更是如此。我在复习阶段就是从基本语法、词汇开始学起,并结合一些真题的训练,使英语成绩得到一个较大提升。其实,英语备考的关键就在于——单词重复记忆、真题反复训练。就专业课来说,明确考试科目、以及出题方式是极为重要的。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来说,其博士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分别为“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两门。对此,我在备考时主要阅读了《长水集》、《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以及其它一些经典著作。这使我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重要观点等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并对一些重要知识点做了强化记忆。
再次,初试临场发挥以及面试也是极为重要的。还记得2018年复旦大学博士入学考试的时间是3月10-11日,我8号便到了上海,9号去复旦大学熟悉了考场。复旦校园的精致整洁以及无处不在的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后的三场笔试,我都认真作答。当时心里只是想,既然来了便考好这个试吧,至于能不能考上便另当别论了。也正是在11号下午的面试环节中,我才见到了我报考的安介生老师,一同面试我的还有吴松弟老师和樊如森老师。在自我介绍后,安老师问了我一些专业相关的问题,最后是一段英语口试。面试大概持续了半个小时。走出复旦光华楼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复旦考博经历可能就此画上了句号。但出人预料的是,我最终被成功录取。
抛开前面讲的那些知识的准备外,保持一个乐观良好的心态在整个备考、考试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几次想过放弃,但因为老师同学、家人的劝说鼓励又坚持了下来。而这或许也是我继高考之后最用心准备的一次考试了。张爱玲在《小团圆》中写有这样的一段话,“她常想着,老了至少有一样好处,用不着考试了。不过仍旧一直做梦梦见大考,总是噩梦。”与盛九莉不同的是,我迄今尚未梦到过这次考试,它带给我的也并非噩梦而是一段新的开始。
(本文是作者在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乐活?成长计划”第51期——2018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发言的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