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下午,历史研究所“国故新知”系列讲座第四期在华中科技大学东五楼406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想象的异域:历史时期对南方民族地区地理认识的演进”,由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刘祥学教授主讲。历史所夏增民、朱冶,武汉大学吴兆丰老师以及本所研究生和其他院系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刘祥学教授便谈到内地对边疆的直观认识问题。在研究边疆史的过程中,他发现中国内陆人民对于边疆的态度是功利而又矛盾的,在王朝衰微之时会认为边疆的重要性很高,但是在和平时代,边疆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边疆偏远地区的歧视和偏见。造成这种歧视和偏见的原因有二,一是边疆本身条件和环境相对比较恶劣,二是亲身去体验过的人有限,大部分人的边疆印象还是依据想象而来的。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边疆与我们的心理距离仍然十分遥远。因此,了解人们对边疆的认识演进,是推动边疆史发展的重要课题。
接着,刘祥学教授介绍了历史时期文献所记载南方边疆的状况。他指出,长城以北、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都古时被称为“异域”,而“异域”一词本身就是带有贬义的,“异”的含义即是地理位置遥远、风俗习惯与中原人民迥异。也因此,在古籍对边疆地区的记载中,都没有跳出贫瘠和贫穷的框架。贫瘠指的是土地贫瘠,贫穷是指人民贫穷。古籍记载者对于边疆的描述也带有感情色彩,比如在写到岭南地区人民食用虫子时,忽略了不同地方人的饮食习惯不同,而把食虫一事单纯认为是贫穷的表现。
另外,南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湿热之地,有男性早夭之例,瘴气分布也十分广泛,在文字记载中就很易被讹化为一个危险之地。
还有,南方地区往往被描述为蛮荒之地。比如装束、风俗、饮食等都有让内地人骇怪之处。然而,这些奇异的风俗,往往也是内地人不了解所致。像广西地区的民众有鼻饮这种风俗,刘祥学教授认为,按照文献的记载,鼻饮的准备步骤并不简单,如果只是为了满足饮水的需求,进行过复杂的步骤是得不偿失的,更大的可能是鼻饮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杂技,被观看到的中原人民误认为是日常风俗。
刘祥学教授还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了《水经注》一书中,对于岭南的山水记载有误。古时,事物传承的载体有限,人们往往都是通过阅读书籍了解没去过的地方,如果书籍记载中也包含着偏见和错误的话,就更容易以讹传讹,将偏远之地歧视为只有贫穷、落后和古怪的地方。这也启示我们,在应用史料之时,要辩证看待、灵活应用。
最后,刘祥学教授重点论述对南方边疆地理认识的演进问题。他认为,在历史时期,内地人对南方地区的认识由北向南渐次加深,由平原向山地逐步推进,对边疆的地理图像有一个由模糊向清晰的发展过程,而这与交通的发展和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也显示出民族关系密切度的不断加强。
讲座结束后,历史所的研究生及其他院系旁听的同学围绕着演讲中提到的少数民族风俗、南方气候、统治者对南方地区的态度等问题与刘教授进行了交流。刘教授对上述问题一一做了详细的解释,尤其提到,在讨论这一课题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要拓展到世界去看待,才能以更全的视角来理解这一问题。
(撰稿:马子舒)